Mindiverse 空谈:音频+文字

大家好,今天推送「空谈」,我们来谈谈创伤。

能够打开这篇文章,说明你已经在面对,面对内心的现实——

每个人都非常脆弱,

每个人都容易受伤,

每个人都有伤。

谈创伤

提到创伤,可能会让内心不平静,其实没有问题,也没有关系。关键是去感受,不做任何阐释、判断或演绎。

既然我们希望过上平静、快乐的生活,就需要运用智慧来化解和避免创伤,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透彻地了解创伤是如何形成的?这种了解需要每个人的感受和观察。

当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为何受伤,也就知道了如何疗愈,如何避免再次受伤。

本期「空谈」的音频和文稿如下——

创伤是什么?

创伤可能来自很多方面,比如亲友离世,情感挫折,各种意外等等。1000个人可能有1000种伤。那么透过表象,什么是创伤?

创伤,是不是一种内心的波动?波动意味着大脑有很多额外的神经回路被唤起了,不同的回路在打架,相互冲突。

结果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些症状,通常会用紧张、焦虑、难过、伤心、恐惧这些词汇来表达。

其实,有些感受无法描述,不需要描述,也不可能描述清楚;感受到了,就足矣了。一旦用语言去描述,就会出现简单化,绝对化。

刚才提到「不同的回路」,这里解释一下。在我们大脑中,有数十亿神经元相互连接,相互缠绕,其中几百万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,便形成了想法和各种内心活动。

每个想法、每个假设、每个偏见都对应着各种神经元回路。当很多想法集合在一起,便成了我们常说的期待,知识,经验,观念,习俗,文化,意识形态,信仰……

当不同回路冲突太剧烈的时候,就会激发出新的回路,这些回路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情绪反应,糟心,难受,但是很难描述。

如何让这些回路和谐地共存,就是我们说的冥想。

(如何从神经元层面来理解创伤,需要另起一篇文章,这里点到为止。)

为什么会受伤?

过去两三千年,人类的物质世界发展得非常快,成就举世瞩目;但是,我们的内心依然很原始,很幼稚。

过去2000年,人类的心智没有发生什么进展,一点都没有。老子、庄子在两千年前已经揭示了内心的本质,后人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在描述。2000年前,古人的烦恼,至今还在不断地重复。这种人类心智上的局限,是我们经历各种创伤的前提。

当今这个时代,每个人都运行着一个「小我」,成就、事业、家庭、收入等等,一切都围着这个「小我」来转。这样一个心理上的「我」在支撑着整个内心的运转。

为了这个「小我」,我们在乎各种事情,对不对?在乎健康、金钱、地位、名声、教育、孩子、家庭等等。

一旦我们在乎什么,什么就可能给我们带来创伤。

你介怀啥?啥就限制你。

你介怀啥?啥就支配你。

你介怀啥?啥就变成你的弱点。

你看,中产阶级特别在乎收入,钱就变成了命根子。

当我们特别在乎生死,生死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创伤。你看这次肺炎疫情中,无论在疫情前线,还是其他地方的很多人,都在经历创伤。

有人会问,难道生命都不值得在乎吗?

生死并非你能说了算。过好每一天,这是你唯一能享受的东西。我们尽量过好每一天,避免没有必要的生和死,对不对?

但是问题在于,我们终究会死,在这个星球上,我们体验的时间是有限的。

而且很多意外情况会发生,我们只能是坦然接受每一天,过好每一天,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生活。

而你一旦在乎生死,你就会被这种想法所劫持,从你的行为方式就会完全体现出来,对不对?

因为恐惧死亡,我们会担心生病,会焦虑时间,总觉得生命太短,不要浪费。

为什么死亡会带来创伤?

不论是周围亲友的离开,还是在新闻上远方人们的去世,死亡都会引发一种巨大的悲伤。

但是,这时候,我们要分清:

是死亡带来创伤,还是关于死亡的想法,让你受伤?

是死亡带来创伤,还是你对死亡的反应,让你受伤?

在恐惧死亡的背后,看似是对生命的眷恋。我们想着,只要活着,我就可以享受和家人的互动,我可以吃好的、玩好的,可以去旅行,我可以享受活着的乐趣……俗话说,好死不如赖活。

在对生命的眷恋背后,又是什么呢?

是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执着?

当我们想要吃好的,玩好的,是不是都围绕一个「我」在运行着?

而当我们寻求愉悦和享受时,反过来又在加强「我」的概念,让我们内心对「我」这个概念产生一种非常强的执着。

你害怕你的消失,因为当死亡来临的时候,你就消失了。

所以,你害怕的不是死,而是自我的消失。而死是非常有效的结束自我的方式。

当我们从生中获得多少愉悦,便会从死中获得多少痛苦。

我们多么贪生,就有多么怕死。

愉悦和痛苦相伴而生。如果你定义了好的,坏的自然就有了。因为你做了划分,这半是好的,那另一半是什么?必然是坏的。

你在乎生,那么你必然在乎死。

我们真的能超脱生死吗?

但是人们会问,我们真的能放下对生命的执着,坦然接受死亡吗?

请留意,如果我们一直在想,「这样能吗」,我们永远想不出来。在乎生死、在不在乎一切,是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,是大脑神经元对整个事物、想法的一种反应,它在我们意识能感知的领域之外。

比如说,你现在有一种特别强的欲望,想要什么,想做什么,这种欲望体现在意识之外的神经元层次上,表现为一种极度活跃,对特定事物的一种反应。

当你在意识上想它的时候,无非就是增强了这种欲望,“哎呀,我特别想要那样”,心跳可能会加快,情绪会比较激动。

所以,我们总是在想,「我真的做到这样吗」,你还是在想。

放下想法,放下一切想法,过好现在的每一刻。

你要意识到,这个「想」会反过来干扰我们的内心世界,干扰我们去看清楚内心世界的本质。

我们的很多执着,很多介怀,起始于我们的意识,也超出了我们的意识。我们长期受到社会、家庭、教育的影响,这些对意识的影响已经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,非常强的思维习惯。

所以,我们要去理解这些问题,不光要在意识上理解,我们需要让这种深刻的感受,在无意识部分展现出来。

当你真的感受到了自己对生的执着,对死的恐惧,你也就释怀了。

怎么才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?

我们需要考虑一下,你是谁?我是谁?

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去静下心来反思的问题。

肉体上的我和你的确存在,但是当我们在谈论「我」和「你」的时候,它是不是只是一个概念?

心理上的「我」和「你」,只是一个想法,一个概念。在我们大脑中,一些神经元的运转,维持着「我」的一个概念和身份。

我们来看三个小例子:

在性高潮来临的时候,身体的感觉非常强烈,那一瞬间,你还能想到「我」吗?

在致幻药物的研究中,当参与者服用致幻剂(psychedelic),体会到一种自我的瓦解,一种爱和博大的感觉。

当冥想进入深度状态,「自我」这部分神经元的活动,也可能被平息。南怀瑾提过,年轻时,每日诵读《金刚经》。有一天,在读到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的时候,突然感到「我」没有了,去哪了。

其实,并不神秘,也不玄。你看,在生活中,我们非常专注的时候,也会忘掉自我,所以有一个词叫「忘我」。

自我,只是一团神经元的活动,一个想法,但是却支撑了我们全部的生活方式;我们的欲望、需求、执着,是不是都是围着这个中心来的?

你的中心、我的中心,TA的中心,这个中心是不是就是一个概念?中文叫自我,英文叫ego。

我是谁?

当问「我是谁」的时候,人们可能会这样描述自己:我出生在中国,我是谁家的孩子,谁的家人,读过什么学校,做过什么工作……

但请留意,你是通过各种关系来定义你。当我问「你是谁」,你回答的却是你跟外界的关系,你跟他人的关系

所谓的国籍、关系、身份、名号,这些都是想法和概念。

如果放下所有的想法和概念,你是什么?

是不是只是一个人?属于人类而已。

你就是一个人,没有名字,匿名的人。

「自我」只是一个游戏规则

你要发现,当今社会几乎都建构在「自我」的概念之上。

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,画出一片区域,方圆多少里,这是我的地儿,于是有了土地所有权,房屋所有权,车辆所有权。

还有知识产权,你发明的东西是你的;版权,你创作的东西是你的。

在这里,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私有权的好与坏,存与留,而是你的觉察。你有没有意识到:我们发明了多少游戏规则,都是围绕自我的概念来运行的?

我们越在乎什么,越容易在什么上受伤,当我们每个人都在乎自我的时候,这反而成了最容易受伤的地方。

围绕着自我,你啥都需要,结果就会产生冲突,可能表现为自我内耗,也可能外化为你和他人的冲突。

当你没有「自我」的时候,你也不会受伤,也就百毒不侵,成就金刚了。

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,你就接受此时此刻的你,你就这样,当然,你还在变化中,但你要接受并欣赏这种人生的动态。

自我形象是一个画面,我们被影响着、被教育着,认为某个形象是美的。

但人生的动态才是真正的美,那是自然的规律,接受现在的你。这是让内心平静的开始。

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,怎么办?

有时候,人们很难接受自己,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:应该上更好的学校,应该做更好的父母,应该挣更多的钱,有更好的职业……

当你认为不够好的时候,你还有一个概念——你应该是什么?

全是想法。

全是想法。

全是想法。

你总是在「你是什么」和「你应该是什么」之间纠结,这就产生烦恼了。

因为当你产生「你应该是什么」的时候,你的自我再一次被加强了。

放下所有的想法,也放下自我。

自我是一切精神冲突的唯一的来源。从这个层面来讲,创伤就是各种精神冲突的结果。

当你以一种无我的心态,去过你的人生,怎能被创伤呢?

当你没有精神冲突的时候,怎能被创伤呢?

没有我,也就没有所谓的伤害。

个人形象只是一个想法,只是一个幻想而已,大家看每个人的内心世界,都在动态变化,而形象是一个固定的画面。

如果我们为了维持这样一个固定的画面,而不顾内心的动态变化;这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,带来烦恼。

如果我们要解决这个烦恼,就要深刻意识到,我们对个人形象的执着。画面是静止的,人是动态的,那你是选择做画面的,还是做人呢?当你意识到这个倾向的时候,你就有了选项。

能否放下个人形象,顺其自然,过好每一天,接受你,此时此刻的你。我们人本来就这样,为什么要把自己钉在墙上,像画一样欣赏呢?

人生的动态,不就是一种美吗?

接受自己,还要改变吗?

那是你的行动。改变来自你的行动,不是你的想法。大家总是把「想法」跟「行动」混淆,这是两个轨道。

有些人老是在想,我要提升自己,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,一直在想,在想,还在想……最后把精神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,也没有力气去行动了。TA把行动的画面和行动混淆起来了。

但同时,还有另外一个轨道,就是行动的轨道,当你不想的时候,反而是你行动力最强的时候。

当你行动的时候,你享受到的是此时此刻,享受的是每时每刻你的行动的状态和过程。

面对创伤,才能终止创伤

当我们已经有了创伤的时候,常常做什么?跑掉,忘掉,或是不去想。

但是,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动态、复杂的社会环境,语言的使用,人际的交流,有各种导火索,很容易让你再次联想到这些创伤。每次联想到之后,我们立刻会产生反应。

所以,回避显然不是解决方案。你想想,当你的创伤越来越多的时候,你的回避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了。

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,人变得非常古怪、与众不同,很多原因也是来自于不断地逃避创伤。而这种逃避本身扭曲了我们的内心世界。 因为逃避意味着你在乎它。

你在乎什么,什么就会让你受伤。

你在乎创伤,创伤会再次让你受伤。

假如说,你不在意这个创伤,你还会逃避吗?

这也是一个回路,一个轨道,一个循环。

能不能从源头上放下对任何事情的在乎?包括生死,包括别人的看法,也包括创伤。

这种放下是心理层面的,放下不是放弃,放下是不在乎,不介怀,不执着。你还可以在行动上继续去做,但你要在心理上放下。

如果生病了,可以去治疗,这是你的行动,但在心理上放下,是另外一回事。

如果心理有创伤,去疗愈,这是你的行动,但在心理上要不在乎。

如何面对创伤?

如果我们要不在乎创伤的话,就要去看这个创伤,不带有任何的判断。

那样可能会很痛心,很难受,这是必然的。因为这是你的新习惯和旧习惯的一种扭打。

在这个状态,没有人能帮你。如果你自己不行动的话,你还会被原有的反应所绑架着。

能否观察你的创伤,不带有判断,不带有任何的演绎、逃避。

就去看,哦,这是我的创伤,它对我的影响是这样子的,我这样的行为也是被这创伤所影响着……能否觉察到这些影响?不去解释这个创伤,只是去看。

面对创伤,会难受,但是……

当因为创伤而难受的时候,人们看电影,看书,旅行,心情好像暂时平复了。但是,当我们直接去面对创伤的时候,刚开始可能非常的伤心、难过,或是不舒服。怎么看待这种状态?

俗话说,长痛不如短痛。

我们内心的这种波动,神经元的这种活动,它有非常强的适应性。一切都不永恒,也是来自于神经元的动态变化,也不永恒。

大脑有极强的适应性,当你去直面创伤的时候,去观察它对你的影响。

这种观察,不带有任何判断的观察,它本身在改写神经回路,来调整对创伤的反应。

咱们现在这么说,可能会简化这个过程,比如说生死带来创伤,你不光要去面对这个创伤,还要去深刻理解生和死的关系。

可以这么说,我们要去治愈创伤,不光创伤本身,而是要去调整我们整体的内心世界,调整我们的底层假设和偏见,这样才能疗愈创伤。

比如,之前说到生死创伤,自我形象的创伤,如果我们不能去深刻理解这种生死的幻象和自我形象的幻象,光谈这个创伤没有意义, 看似是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受伤了,看似是一件事让我们受伤了,但其实如果要解决它,一定还是要从整体上去调整或者重塑你的人生观。

这就是内心的「整体性」,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你的内心世界。这种整体性才能给你带来清晰的认识,带来解决方案。

而且,没有人能帮得上你,只有你一个人能观察到你的内心世界,去调整它。

观察是最大的理解;

观察是唯一的理解。

疗愈需要观察,到底如何观察?

在创伤的疗愈中,我们反复提到要去「观察」,怎么个观察法呢?

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——那就是观察,但没有观察者。

你能否观察内心世界,同时没有「我」这个概念?

用最简单的语言,说白了,就是要结束自我。

结束自我,意味着深度觉察到自我的存在,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。

结束自我,意味着在每时每刻我们没有被「我」这个概念所困扰着。

所以,

每时每刻,我们都在死亡;

每时每刻,我们都在重生。

因为没有「我」,你不需要有这种连续性;

因为没有「我」,你不需要有这种一致性;

因为没有「我」,你不需要通过一致性来构建一个个人形象。

觉察内心世界的变化,觉察影响,最终就是要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和影响。

今天,看似在讨论创伤,之前讨论过时间,最终都回到「自我」这个话题上来了。

面对伤害,可以在心理上原谅,但行动呢?

有人会问:当没有「我」的时候,别人的批评、诋毁,这种言语上的攻击,可以不在乎;但如果对方在身体上,伤害我,那得还手吧?

该行动还得行动,那是你的智慧。

首先,当你「无我」的时候,这种不善或恶不会在心理上给你留下创伤;第二,对一些不善的行为,我们要去做出回应,那是我们的行动。了解内心的规律,反而会帮助你更加有效的行动。

假如说,你被这些不善给创伤了,内心受伤了,可能你连行动都没有了。

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:

一个轨道是当我们「有我」的时候,别人攻击我们的时候,心理上的自我会受伤。然后我们还会一直陷在自我和想法当中,行动不起来,因为你很多的精神能量都被消耗了。

但是在另外一个轨道里,当你「无我」的时候,别人攻击你的时候,就一拳打在空气里一样,你在心理上没有受伤,同时你还要在行动上去做出回应。

这恰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,非常反直觉。

当你有自我的时候,你一直在想法的轨道里,不但脆弱,而且缺乏行动力。

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,你变得愈发强大,而且行动非常果断。

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,想是想不出来,你必须得观察你的内心世界。

所以,「无我」是解决创伤,避免创伤的终极方案。

如果大家想过一种平静快乐的生活,充满创造性的生活,那就是一种无我的方式,要「无我」,先要觉察到「我」的存在。

时间会治愈一切吗?

问:如果什么都不做,时间会治愈一切吗?

答:首先,咱们之前讨论过时间,它有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,我们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。

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立刻采取精神行动,清空你的意识,意识到自我,去观察内心的活动,去检索你的底层偏见,对各种想法的反应,对各种想法、形象的执着等等。

当你每时每刻在采取这些看似细微的精神动作的时候,实际上你在加速创伤的痊愈。

这个过程需要物理时间,因为你的神经元需要调整,需要变化,变成一个稳定的回路运行着,它需要物理时间来调整。

但如果你什么也不做,寄希望于时间。那你仍然在想法中,所谓的「过一段时间就好了」,这就是心理时间。如果这样理解的话,时间帮不了你! 因为你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精神行动,你只是希望于时间能够治愈,那只是一种想法。

「时间能够治愈一切」,这句话没有对错之分。看你怎么理解,这是关键。

帮助疗愈的「精神动作」是指什么?

我们常说的行动是物理行动,肢体动作,但是精神动作发生在大脑里的,不是给别人看的,别人也看不到。别人总会误解你,放心吧。

它可能是一个想法,一个念头,一种企图,一个心思,或是一个觉察,这都是精神动作;包括对生死的看法,对很多人生问题的看法,都是一些精神动作。

如何觉察到偏见,觉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动作。

精神动作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。真正的行动是从你的心开始的,俗话说「心想事成」嘛,心理动作特别重要。

但现在,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权威,总是基于外部事物来去理解我们内心世界。搞反了。

疗愈,需要耐心

调整内心可能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,需要多长时间呢?

首先要注意,这里需要的是物理时间,而不是心理时间;需要你立刻行动,而不是在想法里打转。

至于需要多长时间,要依照你的经历,依照你的悟性。如果你有着丰富的经历,很高的悟性,可能是顿悟,一下子你就明白了。

但是有些时候你可能还需要去经历更多,从生活当中,去观察和积累智慧,当量变达到质变的时候,那一刻终究会发生。

所以,生活经历绝非坏事。如果用它作为你的正念教科书,那是极好的内容。

无论以往我们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、伤心、痛苦,甚至说是苦难。当你有一天觉醒的时候,所有的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你觉醒路上的一个助缘。

体验过什么是混乱,你才知道什么是秩序;

体验过什么是痛苦,才知道为什么平静是福。

所以,无论你此时此刻,有怎样一个人生状态,拥抱它、珍惜它。

问:好,以上就是本期的「空谈」,非常感谢大家在空中加入我们的对话,也谢谢Cico的分享。

答:不客气,我们下期再会。

曼谛悟思禅/冥想课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