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diverse 空谈 音频+文字

大家好,今天开始推送「空谈·想法」,我们由表及里,慢慢聊。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「走神」。另外,曼谛悟思推出一套冥想课程,敬请关注:「禅,冥想9周入门课程」

首推音频 ——

文稿如下——

问:在冥想当中,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:用心地感受一次呼吸,并不难;但是重复几次之后,可能不知不觉地就走神了。

所以说,冥想既简单,也不简单。

冥想的要领就是那样一些,但是当我们把这个要领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时候,走神和分心的情况就出现了。

答:你看在呼吸冥想的过程中,看似动作很简单,但我们需要觉察,人是多么容易起心动念,

如何去看待走神,这是我们需要做调整的地方。

走神一定是错的吗?没有人说过它是错的,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。

走神背后对应着我们很多的思维习惯,我们在冥想中走神,在生活中也走神,只是说生活的繁忙可能掩盖了各种走神。

在冥想的时候,当我们要去专注地感受呼吸的时候,走神就非常容易被大家觉察到。

只要你介怀,它就是个事儿,对不对?

换句话说,你不介怀,它就不是事儿。

问:刚才我们一直在说怎么去「理解走神」,而不是怎么去「克服走神」。当我们那样说的时候,就隐含着一个假设——我们想要拒绝走神的状态,走神是不好的,不对的,“我应该一直专注于呼吸”。

答:没错,所以在这里没有对与错。

咱们要去透彻的理解,走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
所以不要把不走神当作圣旨,“哎呀,我一定不要走神”,这就带来新的麻烦了,对吧?

今天咱们以「走神」这个点,来聊聊想法。

在我们开始聊之前,还得给大家打个预防针。首先,这些东西用语言来描述是非常困难的,意味着我们描述出来的东西,可能跟大家理解的不太一样,这个非常正常。

大家每个人跟我们一起观察内心,语言只是一个引导,一个辅助的作用,最主要是大家需要感受到它。

使用语言,但我们一定要超越语言,方可理解语言背后对应的意思。

问:今天,我们都把节奏慢下来,来看看走神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?

这里举一个例子——

比如,我正在体会着呼吸的感觉,这时飘过来一股味道,由味道可能想到了饭菜,然后想到了晚上吃什么,然后又想到了以前的某次聚餐和谁一起吃了什么。

从一个想法跳转到另一个想法,然后就迷失在了这个想法当中。

答:现在,咱们再把冥想的动作分解一下,看看究竟哪个地方容易走神?

冥想的过程中,关注呼吸带来的感觉。吸气,停顿,呼气,停顿,我们的关注点在交替,对不对?

呼气的时候,你在关注呼气的感觉;

吸气的时候,你在关注吸气的感觉;

交替的时候还要留意一下停顿。

走神可以发生在任意一个时刻,但在交替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走神。

当我们从一个关注点切换到另外一个关注点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跟想法交互。

刚才Joyce说来了一股气味。在交替的瞬间,那股气味可能立刻变成了关注点。然后我们非常容易联想到某种画面,就跟着那个画面飘走了。

而我们在冥想中这种切换关注点的训练,也恰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持续的关注某些事物,同时不被想法打扰。

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。当你能够给足更多的意识、觉察的时候,比如说在每次切换关注的时候,保持对想法的警觉,你就可以更多的去关注呼吸,而减少走神。

但如果你在切换注意力的时候,觉察不够强,就可能被想法带跑。

就是说,在切换注意力的时候,需要稍微的多一点觉察,或者说是留神。

但是,这个「增加觉察」需要我们深刻理解,想法是怎么产生的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谈想法的原因。

问:前面的对话里也隐含着一个假设:我们希望能够觉察到走神,不跟着想法跑,能够一次又一次的跟随呼吸。

那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呼吸,可不可以就是坐在那里,任由思绪飘飞呢?

答:既然冥想是一种训练,那我们就要通过意识层面——你能想到的东西,你能调用的想法——来影响无意识。

「觉察」最终发生在无意识部分,而不是意识部分。

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留神想法的时候,通过不断的训练,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,这种留神最终会变得自动化,成为无意识的习惯。

这时候,当我们有想法出现的时候,会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想法。所以,看似我们是在意识上调整,但最终意识层面的调整,会转换为无意识的习惯。

这个过程不仅在冥想中出现,从小到大,我们接受教育,学习乐器也罢,学习知识也罢,都是通过意识上来接收、练习,最终变成无意识的一种习惯。

比如弹钢琴,如果你每天都要记那些按键,多麻烦,对吧?但是经过练习之后,你就可以熟能生巧,它变成习惯之后,你就人琴合一了,对吧?

同样,冥想也是如此。

曼谛悟思禅/冥想课程